1. 气孔缺陷:成因与防治
-
成因
- 金属液卷入气体:浇注速度过快、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,导致气体被卷入型腔。
- 型砂发气量过高:型砂水分过多或煤粉含量不足,浇注时产生大量气体。
- 金属液吸气:熔炼过程中脱氧不彻底,金属液中残留气体。
-
防治措施
- 优化浇注系统:采用阶梯式浇注系统,控制浇注速度(建议0.5-1.2 m/s),减少金属液冲击型腔。
- 改进型砂性能:严格控制型砂水分(3.5%-4.5%),增加煤粉含量(≥3%)并优化粒度分布(粗砂占比60%-70%)。
- 脱氧处理:在熔炼末期加入0.02%-0.05%的纯镁或稀土元素,降低金属液含气量。
- 增设排气通道:在型腔最高处设置出气冒口(直径≥15 mm),并采用负压抽气装置辅助排气。
2. 缩孔与缩松缺陷:成因与防治
-
成因
- 凝固顺序不合理:厚壁区域冷却过慢,导致金属液补缩不足。
- 浇注温度失控:高温(>1250℃)导致晶粒粗化,低温(<1150℃)引发冷隔。
- 热节设计缺陷:壁厚差过大或局部热节未设置冒口,形成缩松。
-
防治措施
- 凝固顺序控制:
- 同时凝固:适用于壁厚均匀铸件,采用均匀冷却(如水冷模具)。
- 顺序凝固:适用于厚大铸件,在厚壁区域设置冒口(尺寸为热节直径的1.2-1.5倍),并配合冷铁(厚度为壁厚的1/3)。
- 工艺参数优化:
- 浇注温度控制在1150-1200℃,避免高温过热。
- 冷却速度分级控制:厚壁区域采用慢速冷却(水冷+保温层),薄壁区域快速冷却(风冷)。
- 热节处理:在热节处镶铜块(厚度10-15 mm)或采用石墨冷铁,局部激冷减少缩孔。
3. 夹砂与粘砂缺陷:成因与防治
-
成因
- 型砂强度不足:型砂紧实度不均(<80 kPa),浇注时砂粒被冲刷。
- 金属液氧化:浇注温度过高(>1250℃)导致金属液与型砂反应生成氧化物。
- 涂料层失效:涂料层厚度不均(<0.5 mm)或脱落,无法隔离金属液与型砂。
-
防治措施
- 型砂性能优化:
- 提高型砂紧实度(80-100 kPa),采用湿压强度≥0.3 MPa的树脂砂。
- 控制型砂水分(3.5%-4.5%),增加煤粉含量(≥3%)以提高耐火度。
- 涂料层改进:
- 使用高耐火度涂料(如锆英粉涂料),涂刷厚度0.5-0.8 mm,分两次均匀喷涂。
- 对涂料脱落区域及时补涂,避免局部堆积。
- 浇注工艺调整:
- 采用倾斜浇注(倾角30°-45°),减少金属液对型砂的冲击。
- 浇注前预热模具(300-350℃),降低金属液与型砂的温差。
4. 裂纹缺陷:成因与防治
-
成因
- 热应力集中:厚薄断面交接处或尖角内侧,冷却速度差异导致热应力集中。
- 材料脆性相析出:锡青铜中Sn偏析形成硬脆相(Sn含量>12%),降低抗裂性。
- 浇注系统阻碍收缩:冒口设计不合理,浇注后金属液收缩受阻。
-
防治措施
- 结构设计优化:
- 铸件壁厚尽量均匀,避免尖角(内角R≥0.5×壁厚,外角R≥1×壁厚)。
- 厚薄断面过渡区增加圆角(R≥3 mm),减少应力集中。
- 材料控制:
- 锡青铜中Sn含量控制在8%-12%,避免反偏析现象。
- 对易裂合金(如ZCuSn10P1)进行均匀化退火(500-550℃保温2-4 h)。
- 工艺参数调整:
- 浇注后延迟开箱时间(≥30 min),避免激冷。
- 在冒口上设计加压装置(如石墨塞),施加0.1-0.3 MPa压力补缩。
铜铸件缺陷的预防需从工艺设计、材料控制、设备维护三方面入手,建立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。企业应结合生产实际,采用以下策略:
- 标准化工艺参数:制定浇注温度、冷却速度、型砂性能等工艺标准,并定期校验。
- 自动化检测技术:引入超声波探伤(UT)、X射线检测(RT)等无损检测手段,实现缺陷实时监控。
- 绿色制造转型:推广低排放熔炼设备(如中频感应炉)和废砂再生技术,降低环境风险。
- 人员培训:定期组织工艺工程师学习最新铸造技术(如3D打印模具、智能浇注系统),提升团队专业水平。